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黄迪: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政协常委、西藏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当晨光漫过雅拉香布雪山之巅,霜白的山脊便似被镀了层柔光,连萦绕峰顶的云都慢了脚步,像怕惊扰了这千年的沉静。
调研路上,黄迪摁下车窗,指尖触到的凉意激活了记忆,此时的她和初来西藏时的她截然不同——那时的她是揣着地图的旅人,隔着车窗看雪山巍峨,震撼却遥远;如今她望着眼前的景致,内心竟比窗外的湖泊更先泛起涟漪:原来,她早已不是匆匆过客,而是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归人”。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紧张的工作之余,黄迪喜欢举目远眺雪域高原湛蓝的天空和远处圣洁的雪山。在她眼里,西藏的天是最蓝的、西藏的雪山是最神圣的。
黄迪并非西藏人,而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妹子。20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她第一次到西藏旅游。这次西藏之行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来之前,西藏对我是个谜。来之后,我一下子就被西藏的美景震撼了。”
回到重庆之后,黄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西藏工作。10多年前,不愿意躺在舒适区的黄迪选择转战医药行业——在国内医药创新市场风起云涌的时刻,她加入了西藏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公司总经理。
从心理学专业走向医药企业管理岗位,这个跨度不是一般的大。对此,黄迪却说:“人生不必严丝合缝,在西藏这些年教会我的是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彼时的海思科,开始从专注于仿制药转向“以仿养创”的阶段。“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基本上所有的本土医药企业都是从仿制药做起来的。海思科最吸引我的,正是较早地开启创新药研发,立志从跟随者成为引领者。”
直到2018年,海思科的创新药研发投入已经反超仿制药,开始聚焦全球前沿靶点,加速创新转型。而真正标志着海思科成为国内创新药研发中坚力量的,则是2020年其首个1类创新药——环泊酚的获批上市。作为进口麻醉药物丙泊酚的me-better药物,环泊酚一举解决了注射痛、呼吸抑制等几大痛点,成功打破了前者长达30年的市场垄断。
“厚积才能薄发!当企业进入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激发所有人的潜能,不断抱薪添火,把创新这把火烧旺。”黄迪表示。
“我们要让世界看见山南的科研力量。”黄迪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服输的底气。她常带团队赴内地学习,“我们还在沈阳、葫芦岛、眉山、温江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形成‘研发在西藏、研发成果在西藏、生产在全国’的格局。”
这种战略布局,让海思科成为全国医药创新的标杆企业。作为西藏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海思科集团在创新药领域累计启动90余个研发项目,获得专利200余项,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自主创新先锋企业”等权威榜单。
从2012年上市至今13年,海思科总市值从70多亿元上涨至近600亿元。仅今年初至7月底其股价就悄然增长近60%。犹如海思科日益走高的股市,业界人士对海思科也一路看涨。
然而,黄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显得异常平静:“股价上涨确实是好事,但那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没有背后这么多年的创新积淀,社会各界不会对海思科抱以这么强的信心。”
近5年来,海思科连续推出4个创新药,覆盖麻醉镇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治疗领域。10年间,45亿元研发投入、4款创新药、40余项在研项目。“我们在海拔近3700米的青藏高原创出了新高度。”黄迪笑着说。
志之所趋,力必能同
成为山南市政协委员的3年里,黄迪的视野从企业延伸到雪域的山野乡间。她的提案里,既有创新药奖补政策的行业思考,也有寺庙消防水池修缮的民生关切,更有基层医疗帮扶的实践路径。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是她对第二故乡的深沉眷恋。
结合本职工作,黄迪提交《填补创新药政策空白,提振新质生产力发展信心》的提案,“西藏自治区对于创新药的发展暂无政策。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涉及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审批上市等多个阶段,平均耗时至少13.5年。至于研发投入,更是天文数字。”黄迪说。
在黄迪看来,只有通过政策激励,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投身到创新药的研发中来,为西藏的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回应,当“创新药激励”首次写入山南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政策,黄迪笑了:“政策落地比雪山融水更滋养人心。”
走在海思科的厂区内,“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标语随处可见。身为企业管理者,黄迪常把“民族团结无小事”挂在嘴边,身体力行促进企业内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
黄迪的团队中,藏族员工占半数,她提出的“高原雄鹰计划”,送藏族青年赴辽宁、四川等地培训,员工们再如雄鹰归巢反哺家乡。近年来,企业人才流失率从50%降至20%。面对依然存在的流失率,黄迪豁达地说:“飞走的鹰,也是西藏的种子。”
“我女儿小时候,觉得我就是一个藏族人。”黄迪笑着谈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这种来自骨血的认同,让她在雪域高原找到真正的归宿。
藏历新年,黄迪带汉族同事去藏族员工家喝酥油茶;夏日林卡,歌声与炊烟缠绕成团结的哈达。而在每周三的藏面日,食堂阿姨总会给黄迪这个重庆人多舀一勺辣椒。黄迪笑着说:“在这里,我们早已是一家人。”
在黄迪的心中,西藏不仅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更是一片需要精心呵护的净土。为了呵护心中的净土,她带领团队在绿色生产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年,西藏生产基地成功申报了绿色工厂,为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黄迪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承诺,“守护好这片蓝天白云,是我们每一个在藏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60年一甲子,西藏的发展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黄迪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60载沧桑巨变,从运输机颠簸的进藏路,走到灯火璀璨的山南新城,黄迪说:“西藏的魔力,是让你把‘抵达’说成‘归来’,把‘远方’活成‘故乡’。”(记者 王晶 韩雪 王亦凡 李京 宋宝刚 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