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王东新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202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8日,人民大会堂的灯光如星河倾泻,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的那一刻,王东新仔细摩挲着证书边缘——就像在实验室里检验材料表面光洁度那样一丝不苟。
今年,是王东新深耕稀有金属领域的第30年。多年来,亲朋好友无数次问他,当年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要留在宁夏?每次王东新都不假思索地回答:“这里需要我!”
热爱与贡献
1996年,25岁的王东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彼时,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热门”专业是实现个人抱负的不二选择。然而,年轻的王东新有自己的考量。
毕业后的王东新,带着建设西部家乡的执念毅然回到宁夏,投身中色东方集团。从此,在这个扎根于戈壁滩、起源于“三线建设”的企业,他潜心研究钽、铌、铍等稀有金属材料,踏上了科研报国之路。
很快,王东新便遇到了科研路上的第一块“硬骨头”。面对刚引进的价值几百万元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全英文操作界面,他每天十几个小时埋首于上千页的英文说明书,用近3个月时间逐字翻译说明书并深入学习实践。半年后,他成功独立拍出首张铍材料微观组织照片。
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渗透了他的整个科研生涯。2010年,他参加了宁夏首个材料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该实验室于2015年成功获批建设,填补了宁夏材料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2022年,面对国家启动优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王东新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历经2年11个月,高质量完成了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申报,并成功获批。
同时,借助宁夏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引领区的东风,王东新推动实验室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起“基础研究—工程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产业体系,搭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引用育留”国家级高水平平台载体。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这些年,王东新和他的团队围绕国家在航空航天、核电、大科学工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产学研用”结出累累硕果:发表论文累计100余篇,申请专利130余件,国防专利10余件,参与制定国标2项、国军标6项……如今,团队研究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不能单兵作战,需要有很强凝聚力的团队。”这些年来,王东新同样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为解决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难题,他开创性构建“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深度合作,为青年科技人员搭建成长平台,培养出一批学术和技术骨干,打造了一支稀有金属材料“国家队”。如今,这支“国家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实现我国钽、铌、铍及其合金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零”的突破。
履职与担当
2022年,王东新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开启了他的另一段征程。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王东新拿出了科研人不服输的韧劲。围绕宁夏稀土金属资源的实际情况,王东新从未停止过思考。“许多企业面临技术基础薄弱、专家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东新广泛调研,提出《关于定期召开宁夏新材料产业技术交流会议的提案》。
“2023年,宁夏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7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拉动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3%。”王东新说,“新材料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他建议,设立“宁夏新材料产业技术交流会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每年召开一次。近期,王东新的想法即将实现。
2025年5月中旬,“2025第二届全国稀有金属特种材料技术交流会”在宁夏银川召开。这场由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宁夏材料研究学会、郑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有色金属智库等10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会议,其牵头人正是王东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国内新材料发展方向和趋势。”
每年,王东新都会带领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注重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知识带给青少年。“当前校园科普教育资源有限,科学技术普及内容相对单一,在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最新科技动态和实用技术知识的了解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王东新说,“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走进校园、科技馆等开展科普活动,就前沿科技行业趋势、科技创新等进行分享,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其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为此,在今年自治区两会期间,王东新专门就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提交了提案,以呼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科普教育生态系统,为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没有专职的政协委员,只有专心的政协委员。”在王东新看来,政协委员的作用不仅在于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还在于倾听群众声音。“在工作之余聚焦群众关切,进而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我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一种方式。”(通讯员 张倩 记者 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