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供需适配问题作出系统性部署。这一举措不仅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顶层设计,更从深层次回应了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高等院校应积极响应《意见》要求,以供需适配为导向,从需求侧、供给侧、就业端协同发力,破解“教育供给”与“发展需求”的适配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强化市场需求侧对接,提升供需适配效能。市场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导航仪”。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的体现。《意见》提出“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正是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实现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要关注需求侧,大力整合教育、人社、统计等部门数据,同时吸纳主要招聘平台的市场数据,建立覆盖行业、区域、岗位的多维人才需求数据库,打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壁垒,为高校制订培养人才计划提供精准导航。要研判需求侧,可由相关部门组建专业的调研团队开展市场调研,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为高校提前布局培养相关专业领域提供科学依据。要引领需求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引领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打破科技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加快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紧贴市场需求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带动关联产业提质升级。
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培育优质教育生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仍存在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意见》强调“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其核心就在于推动高等教育从“闭门造车”转向“开门办学”。要落实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在人才引进、经费使用、专业设置、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做好市场变化对人才新需求的培养。要健全评价改革,优化高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降低知识记忆性考核比重,增加学生在行业技能、实验操作、创新研发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考核比例;可尝试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强化能力培养导向。要重塑学科生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机制,重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专业设置负面清单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专业,集中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重视社会就业端反馈,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就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意见》明确“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鲜明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适配,必须打破招生、培养、就业三个关键环节的割裂状态,构建全链条协同推进机制。要优化招生规模结构,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重点扩大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人才培养规模,对就业率持续低于平均水平的专业实施缩减招生计划,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要推动培养模式变革,聚焦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广“工学交替”“项目制教学”等创新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要完善就业反馈机制,建立涵盖就业率、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等多维度的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环节。同时健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足彩app哪个是正规的委员、民进成都市委员会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 杨建德)